推进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国资委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先后有26组47家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新组建中国航发、国家管网集团、中国电气装备、中国物流等企业,中央企业数量从10年前117家调整至98家。
与此同时,在国资委指导下,中央企业加快处置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全面完成“僵尸”特困企业处置,基本完成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通过结构调整与重组,中央企业主责主业更加突出,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在服务国家战略、实现创新发展、畅通产业循环、保障社会民生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不断彰显。 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学习时报》刊发署名文章指出,国资委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有效提升国有资本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率。 推进中央企业集团层面战略性重组,是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举措,对于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先后完成了一批资产规模大、影响深远的重组项目,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2015年,南车、北车重组组建中车集团,加大集中研发投入力度,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大大增强。同年,中国远洋和中国海运重组为中国远洋海运集团,集装箱运力跃居世界第三,实现综合船队、散货运输、油气运输、杂货特种运输、码头运营及船员管理六个世界第一。2016年,宝钢、武钢重组组建中国宝武,促进行业产能利用率和企业经营效益快速提升,并带头化解钢铁过剩产能1542万吨。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企业集团层面战略性重组进入新的加速赛道。2019年,“两船”重组组建中国船舶,2021年企业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等造船行业三大指标占全球总量均超过20%,均居全球第一。2021年,“两化”重组新设中国中化,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双双突破万亿,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企业。 同时,国资委聚焦协同效应发挥,强化重组后的整合融合。 保利集团深入调研摸清家底,根据重组企业的具体情况,一企一策,明确核心主业,集中力量打造新的增长点。同时,将重组企业纳入集团“十四五”战略,系统布局、科学规划,开展同类业务的整合,以及优质资源的叠加,协同一体发力,打造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国内领先的“5+1”业务体系。目前,已经完成中丝集团、工艺集团所属中艺编制的资源整合工作。 中国电科在重组中国普天过程中,通过完善治理结构健全制度体系,推动实现“制度融”。电科太极指导首信股份和普天和平规范董事会议事规则、董事会向经营层授权管理办法、“三重一大”决策管理办法等上中下位制度,加强党风廉政体系、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规范授权管理及决策程序。电科机器人对上海普天和普天物流原制度体系执行情况进行“体检”,修订上位制度,在党建、治理、财务、人事、行政、内控、经营等方面指导上海普天和普天物流开展制度“立改废”工作。 中国船舶集团优化科研生产体系和能力布局,整合原两大造船集团科研与生产、总装与配套等方面资源,实现了军民品设计、制造、配套、管理一体化,初步构建起集团公司“基础科研+技术攻关+总装制造+关键配套+试验验证+服务保障”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央企通过战略性重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切实发挥协同效益,释放重组红利,实现了“1+1>2”的重组目标。 2018年3月,国机集团以主动退市的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二重重装)为平台,整合集团内重型装备板块优质资源,组建国机重型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机重装),并推动企业持续深化改革,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2020年6月,国机重装成功登陆A股主板市场,实现重新上市,在中央企业深化改革、调整布局结构以及我国资本市场退市制度市场化改革等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国家能源集团充分发挥两集团重组整合优势,构建“一个集团,大煤矿、大运输、大电厂、大协同”一体化运营新格局,加强生产经营集约管理和协调机制,市场应变能力、保供创利能力显著增强。2021年实现自产煤5.7亿吨,较2017年增加0.6亿吨;发电量1.1万亿千瓦时,较2017年增加2120亿千瓦时,一体化优势充分凸显。 中国宝武以联合重组为契机,紧抓发展机遇,奋力开拓进取,经营业绩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粗钢产量从5849万吨提高到1.15亿吨,问鼎全球钢企粗钢产量之冠,实现历史性跨越,营业收入从3096亿元提高到6652亿元,利润总额从70亿元提高到455亿元,世界500强排名从2016年的275位跃升至2021年的72位。 2022年6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新时代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情况发布会。会议指出,下一步,国资委将继续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目标,持续深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一是在总体方向上,更加注重整体谋划、重点推动。二是在推进方式上,更加注重坚持市场化、法治化。三是在实施效果上,更加注重发挥重组整合协同效应,确保实现“1+1>2”的重组整合目标。 专业化整合是从根本上减少重复投资和同质化竞争的有效手段,对于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国资委以相关领域行业体制改革为契机,通过资产重组、股权合作等方式,稳步推动中央企业之间的专业化整合,取得良好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资委相继组建了中国航发、国家管网集团、中国星网、中国融通、中国矿产资源、中国稀土集团、中国电气装备、中国铁塔、中国物流集团等一批重要骨干企业,在各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铁塔充分发挥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队”和5G新基建“主力军”作用,深化统筹共享,全力支撑网络强国、5G新基建战略落地。截至2022年6月底,已累计投资2638亿元,支撑行业建设塔类基站项目超过348万个,助力我国快速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移动宽带网络,实现5G建设发展全球领先。 通过重组整合,中国电气装备集中解决了电力装备制造业资源分散、结构性矛盾突出、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让主责主业更加突出,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在服务国家战略、实现创新发展、畅通产业循环、保障社会民生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不断彰显。 自进入实质性运营以来,国家管网公司确立了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服务行业发展的企业宗旨,提出了市场化、平台化、科技数字化、管理创新“四大战略”,明确了打造智慧互联大管网、构建公平开放大平台、培育创新成长新生态“两大一新”战略目标,推动“大业务、大党建、大监督、数字化”“四大体系”一体构建、一体运行、一体进化,开启了国家管网集团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基础设施运营商的新征程。 中国绿发认真落实“三新一高”要求,全面对接国家和中央企业“十四五”规划纲要,系统编制公司发展规划,确立了以绿色能源、绿色地产、幸福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为发展方向,打造绿色低碳为主业的综合型领军企业,建设世界一流绿色产业投资集团的战略目标;明确了“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主营业务发展策略、发展目标及实施路径。 央地之间通过专业化整合,实现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集中,实现资源配置效率和发展质量有效提升。 2017年6月,招商局集团与辽宁省政府正式启动辽宁港口整合,央企招商局出资控股,通过建立辽宁港口统一运营平台,全面提升辽宁港口综合竞争力。重组整合以来,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经营业绩持续好转。据统计,2019年辽宁港口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68.3亿元(下同),成功实现扭亏为盈;2020年1—9月,辽宁港口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3.1%;经营性利润已由负转正。 以2021年10月15日新本钢正式揭牌为标志,鞍本整合融合历经首月、百日阶段,至2022年4月15日,整合半年目标任务都按既定计划顺利完成。2021年,鞍钢集团实现了央企党建工作责任制考评首次晋“A”、鞍本重组顺利完成、经营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三个历史性突破”,其中鞍钢集团(含本钢)经营利润达到390亿元,实现了“十四五”开门红,且今年一季度在面临钢铁市场大幅波动情况下,鞍钢经营效益稳步提升。 并购是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国资委指导中央企业围绕国家需要,围绕主责主业、重点关键领域,积极稳妥开展并购工作,有效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高质量发展。 保利集团收购中航工业地产业务。收购过程中,采取过渡期联合管理、引入并购基金等创新举措完成近500亿元的资产收购,进一步做强地产主业,提升行业地位和竞争力。中国远洋海运收购东方海外国际和胜狮货柜,在集装箱市场“一箱难求”时赢得主动,为疫情下进出口贸易畅通发挥重要作用。国药集团在新冠疫苗、血液制品、医药制造流通领域加大整合力度,提升供应保障能力,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贡献。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企业也根据自身定位,发挥积极作用。中国诚通、中国国新先后出资1800亿元参与中央企业重组组建与股权多元化改革,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提供重要支持。有效发挥了资本运营公司在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中的“助推器”作用。 当前,央企专业化整合工作正持续稳步推进。2022年7月12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深化专业化整合工作推进会,并现场举行13组专业化整合项目集中签约。 “这些项目既有传统行业的资源整合,又有新兴产业的聚力攻坚,既有同类业务的横向集聚,又有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贯通,既有央企间的协同联动,又有央地间的合作发展,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示范性。”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说。 结构调整,有进亦有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资委通过开展“两非”剥离、“两资”清退,实现国有资本“有进有退”,有效集中优势资源,切实帮助企业减轻包袱负担,实现轻装前行、更好发展。 中国中化从战略发展角度大力推动亏损企业治理取得明显实效,较好地完成了三年减亏任务。中国中化下属部分重点亏损企业成功扭亏为盈,如南通星辰近几年通过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创新研发代表性产品等治理措施,逐步扭亏为盈,2021年实现盈利23.60亿元,成为行业内标杆企业;星火有机硅过去长期处于持续亏损的困难局面,通过借助埃肯全球平台、工艺技术提升、加强有机硅下游应用等治理措施,2021年实现盈利13.27亿元。 中粮集团参与央企重组整合较多,先后并入中国土畜、中谷集团、华粮集团、华孚集团和中纺集团等五家央企,后又并购海外农粮企业。中粮从严识别、深度挖潜,梳理非核心资产,果断退出木材、船务运输、巧克力、方便面、重资产酒店、种子等业务,资源进一步向核心主业聚焦、向主要经营品种聚焦、向关键环节聚焦,粮油糖棉核心业务营收占比保持在85%以上,净利润占比达到68%,相较压减前大幅提升,真正做到了主业唱主角,核心业务发挥核心作用。 在“两非”处置方面,中国五矿果断退出对集团利润贡献很大的五矿营钢公司的全部股权,全力做好主责主业;在亏损企业治理方面,提出“不消灭亏损,就消灭亏损企业”,2016年至2021年末,亏损企业户数累计压降69%、亏损面累计压降67%、亏损额累计压降2%。2021年末,中国五矿所属34户重点亏损子企业累计实现净利润7.1亿元,较2018年末扭亏增利85.3亿元,34户企业全部完成国资委下达的三年减亏目标要求。在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方面,49万户职工家属区全面分离移交;移交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17万余人。 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央企通过产权市场公开处置企业股权、资产共计8725亿元,目前中央企业从事主业的子企业户数占比达到93%。 针对部分中央企业底数不清、机构臃肿、管理链条偏长等问题,国资委通过持续开展“压减”工作,推动中央企业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 中国船舶通过重组整合、吸收合并、压减等改革举措,二级单位数量由两船重组时的147家降至103家,产业体系进一步精干、各单位主业定位进一步清晰。华润集团明确总部职能定位,赋予各区域公司管理职能,并上收生产经营单位投资管理权限,形成“总部—事业部—区域公司—生产单元”四级管理架构,实现一套管控体系对全集团2000余家法人单位全覆盖。2016年国务院国资委启动压减工作以来,中国宝武至今已压减全资控股企业370户、参股企业150户(不含托管单位),为集团提质增效、竞争力提升、风险防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数据显示,通过建立压减工作长效机制,中央企业累计减少法人19965户,占总户数38.3%,管理层级全部压缩在5级以内。 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对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目标、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求是》刊发署名文章表示,新征程上,国有企业必须始终聚焦主业、做强实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切实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在夯实大国经济根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担当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